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
渭南经济社会发展交出振奋人心“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2-10-11 10:56

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10月9日,市委宣传部召开“非凡十年·渭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磊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数据进行了公布,以数为据,直观反映了渭南发展的日新月异,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侯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渭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扎实做好和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经济新活力不断释放,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生产总值总量稳步增加,连续登上1000亿元、1500亿元和2000亿元三个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4万元大关。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04.63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2087.21亿元,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07.9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3.1%)超过第二产业(37.6%),成为第一大产业;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8.7:46.9:34.4转变为2021年的19.2:37.3:43.5,第三产业占比十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37亿元,比2012年增加40.31亿元,年均增长6.3%。同时,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由2012年的242.4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68.15亿元,年均增幅达7.6%,高于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增加明显。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良好。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49.2万吨,较2012年增长3.1%;蔬菜总产量320.26万吨,增长46.6%;水果总产量374.21万吨,增长44.0%。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5.58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5.3%。另一方面,全市上下持续深化区域特色果业发展,全面提升果业生产水平,积极融入产品质量认证及监管体系,形成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合阳红提”“澄城樱桃”“潼关软籽石榴”“富平尖柿”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量、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有效增强,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环境美化的绿色产业。2021年全市果园面积318.87万亩,较2012年增长22.7%。园林水果产值246.62亿元,较2012年增长2.2倍,果业发展活力增强。近年来,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谋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特色农业发展稳中向好,品质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省级农业园区达到55家,较2012年增加40家;设施农业面积106.48万亩,增长62.9%;设施蔬菜产量132.31万吨,增长23.1%;设施瓜果产量69.79万吨,增长47.6%;畜牧业增加值74.23亿元,增长5.3%,特色产业势头强劲。

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冶金等六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和2012年相比,2021年钢材产量增长103.5%,化肥产量增长117.2%,水泥产量增长19.3%,精甲醇产量增长8.2%,焦炭产量增长3.6%,发电量增长0.5%,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质效同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2.08亿元,较2012年增加973.88亿元。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96户,较2012年增加125户,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282.29亿元,较2012年增加797.29亿元;利润总额94.13亿元,增加49.43亿元。

服务业发展提速,行业贡献渐行渐强。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62户,较2014年增加60户,增长58.8%,营业收入124.32亿元,增长59.0%,年均增长6.8%,规上企业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在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8.2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2.91亿元;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3.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6.18亿元;2021年旅游收入474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318.46亿元。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907.65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7.3%。而且,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不断转型升级,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21年贡献率达到39.7%,较201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发展基础逐步筑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0.2%和10.9%的稳定增长。随着东雷抽黄二期、桥涧峪水库引水入城项目、108国道改扩建、渭南西站、市体育中心、市博物馆、新中心医院等一批水利、交通、文体、医疗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此外,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工业投资,全市工业投资保持了年均增长2.6%的速度。中国酵素城、陕西红马科技、友发钢管、上若泰基、麦克罗、富平热电联产、华能渭南热电联产、合阳县9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澄城县农光互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市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升,投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以来,全市民间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3.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44.3%上升到2021年的63.1%。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升级。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72元,较2012年增加159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增加858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3.3:1缩小到2021年的2.5: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商业设施建设也突飞猛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获得较快发展。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57亿元,较2012年增长1.2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14689元,较2012年增加875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58元,较2012年增加802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97元,较2012年增加6502元,年均增长8.0%。近年来,全市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业态不断细分,消费方式更加多元,从重点监测的商品来看,粮油、食品类商品成为推动全市消费的主打商品,干鲜果品、汽车、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类等改善型商品增长较快。2021年全市粮油、食品类零售额54.44亿元,占商品零售的17.2%,较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干鲜果品类18.29亿元,占比5.8%,提高5.4个百分点;汽车类74.03亿元,占比23.4%,提高5.4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保障体系日臻完善。2021年全市共有国有文艺剧团、剧院19个;公共图书馆12个,较2012年增加1个,藏书总量200.1万册,较2012年增加125.1万册;2021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512.77万部,较2012年增长6.8倍;互联网宽带用户182.17万户,增长4倍,文化、电讯事业继续领跑。另外,由于近年来教育资源整合,全市中小学学校数量有所减少,但幼儿园、特殊教育等普惠性学校发展较快。2021年末,全市普通中学222所,较2012年减少146所;小学681所,减少494所;幼儿园1252所,增加215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增加4所。2021年,全年共申请专利1774件,较2012年增加725件。全市通过不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2021年,全市卫生机构4184个,较2012年增加302个;拥有床位由1.81万张发展到3.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2.13万人发展到4.0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94.2万人;全市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达到24个,收养1689人;社区养老服务床位数18387张,全年服务75万人次;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7.95万人,较2012年增加17.9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应对近年来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主动作为,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年的辛勤付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侯磊表示,在今后的发展征程中,他们还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的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copyright 2017 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
电话:0913-2126438 邮箱:wnswj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