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任晓彤
9月30日上午,市委宣传部召开“非凡十年·渭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勇就我市文化改革发展情况作了介绍。
兰勇介绍,近年来,我市紧扣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坚定文化自信、高举改革旗帜、锐意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呈现精准实施、多点突破、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突出家庭,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突出社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邻里关系、特色文化、法治建设、时代文明风尚,以社区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化提升年”活动,以项目为载体,以群众参与为基础,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路径。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覆盖率达到100%;文明实践所135个,覆盖率达98%;文明实践站2247个,覆盖率达97%,形成了富平“怀德生日会”“群众文艺小舞台”、华阴“乡村大喇叭”、合阳“五色花”等特色活动品牌。广泛开展“渭南标杆”“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品牌化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3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7人入选“陕西省道德模范”,3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5人荣登“陕西好人榜”,60人被评为“渭南市道德模范”。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4家、全国文明村4个,省级文明县城3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66家、省级文明村镇16个、省级文明社区5个、省级文明校园4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317个、市级文明村镇194个、市级文明社区75个、市级文明校园170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省级文明家庭5户,县级以上文明镇占比达到85.1%。
文艺事业迈出新步伐。精心打造文艺精品佳作,秦腔戏《家园》、阿宫剧《红梢林》和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获得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汉太尉杨震》、戏剧《黑瓷》、秦腔现代戏《李仪祉》等10部作品入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现代戏剧本《村支书》、儿童剧《云上的星星》、纪实文学《万水千壑走洛河》等9部作品获得陕西省重点文艺创作扶持,拍摄《黄河入海流》《家在黄河边》《树上有个好地方》等多部反映黄河文化的电影佳作。秦腔《张富清1948》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线腔《金水弯弯》荣获“文华优秀导演奖”,戏曲小品《哎呀呀》荣获第十七届“群星奖”。精谋细划主题创作,注重从社会的伟大变革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捕捉亮点、策划主题、汲取力量,聚焦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疫情防控等主题,创排戏曲《石川河畔幸福树》《扶贫路上》、同州梆子《黄河岸边枣花香》、老腔《警令一声震太空》、歌曲《为爱逆行》等一批具有时代性、切近生活、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创排秦腔戏《张富清1948》《渭华起义》《根据地》,拍摄纪录片《东渡!东渡!》,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艺术的形式,触摸到“历史的厚度”,体会到“红色的热度”,感受到“文艺的温度”。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渭南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鼓励多出人才多出精品。连续举办四届“杜鹏程文学奖”评选活动,累计参评作品500余部,评选表彰优秀作品17部。
文化惠民注入新动能。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8亿元,建成渭南市多功能馆、临渭区文化中心、合阳县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市博物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市非遗馆成为西北五省首个数字非遗展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品牌。全市2253个公共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流动服务、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2800余场,服务群众465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以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共享,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开通网站,提供数字阅读、艺术鉴赏、展览讲座等免费数字资源,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墙”“公共文化云”“基层全民艺术普及”等数字推广项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便捷化的文化需求。形成无线、卫星、有线、移动智能四种方式协同覆盖的广播电视现代化传输体系,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87%和98.23%。
文化保护传承取得新成效。文物和非遗保护全面推进,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保单位165处,县级文保单位398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省级112项、市级311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118人、市级643人。传统村落保护深入推进,我市拥有3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00个省级传统村落,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8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文化传承活动精彩纷呈,举办“九曲黄河多彩非遗”“重阳节非遗戏曲展演”“非遗传承、健康生活”“那些年—年画年俗文物展”“渭华翠色—陕西渭南名碑拓本展”等活动,拍摄文物故事电视专题片《来自千年的声音》,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扎下根、传下去。
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新成就。编制出台《渭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制定《关于加快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从机构设立、人才引进、资金支持、项目落地等方面构筑起文化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按照“园区承载、项目支撑、集群发展”的思路,着力推动中华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基地)和企业扩规提质增效,创建富平陶艺村、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秦源黑陶、尧头窑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17个,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3个、省级骨干型文化企业2家。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更加紧密,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文旅产业体系、构建全域文化旅游大格局。加快推进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平台、支持文化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等重点任务,加大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培育力度。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基本完成,制定印发了《渭南市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方案》,市县两级符合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全部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制定印发《渭南市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11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文化+”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以开展旅游品牌创建和举办重大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动“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国家A级景区78家,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市实施体育惠民工程2853个,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兰勇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以更强定力体现改革担当,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