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陕西渭南临渭区委十七届四次全会召开。临渭区以创建全国首个“银发友好型”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2022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3.8%。1-8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0.3亿元,增长14.5%。
作为美好生活示范区的城市辐射点,银龄金街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一站式服务。
因地制宜 建设国家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
临渭区立足实际,将优势和前景“黏合”,勠力建设“美好生活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秦东大地生根发芽、拔节孕穗。临渭区聚力发展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的“银发经济”,制定出台《渭南市美好生活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并于2020年9月获得渭南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建设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的过程中,临渭区按照“一主一副多点”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错位协同发展,中心城区街道组团发展,培育形成美好生活的核心动力源;倾力打造蓝城特色小镇、桥南航空特色小镇、阳郭中草药特色小镇、丰原猕猴桃特色产业小镇、下邽葡萄特色产业小镇、创新创业基地城市休闲文旅小镇、故市商贸物流小镇,带动做强镇域经济,推动临渭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以银发综合服务、银发健康食品为主导,以发展银发制造、康养旅游、全龄化城市、专业服务为支撑,构建“2+N”银发产业体系,到2025年底,预计实现银发健康食品和康养旅游产业产值超百亿。
临渭区双创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园一角。
盘活存量做大增量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临渭区组织集中开工7次,43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复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猕猴桃育苗基地等6个项目提前完工,年产30万套智能环保垃圾箱等项目开工建设,润达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持续发力。运达风电、长寿塬生态康养田园综合体、三园里民宿康养、桃花源主题动力乐园等15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184.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4亿元,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蓝城陶然里特色小镇、华体智慧健康体育小镇项目有序推进,“臻艾源”养生产品亮相“丝博会”,南塬新发展中药材2000余亩。建设省市科技平台5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3.4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消费水平提速增量。全面启动“悦享临渭”等促消费活动,9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进展顺利,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成效显现,全国首批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项目通过初审,消费活力不断释放;惠企政策精准有力。对标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措施,出台扶持服务市场主体12项27条举措,新增退税减税降费2.3亿元,让市场主体真正“解渴”。
临渭区以新三年营商环境行动为契机,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痛点、难点、堵点,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一枚印章管审批”向镇级延伸开启便民服务新模式,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全域通办”到“跨区通办”,全面落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电力、水利“一站式”受理服务……临渭区已经按下了“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快进键,更好地惠民利企。
临渭区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为群众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体推进城乡共建 绘就美好生活新图景
临渭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建成品质公园3个,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7个,市干休所小区被认定为老旧小区改造省级示范项目。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完善“城管+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深入推进“七个专项整治”,依法拆除违建面积2.5万平方米,华山大街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完成改造,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9%,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变美的不止居住环境,还有城区生态环境。秋日清晨,来到南塬生态郊野公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廊桥、小路、小雏菊……一幅雅适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如今,随着“三四五”行动的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网格管理深入小区,背街小巷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为广大市民交上了一份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发展的精彩答卷……临渭这座城便有了深入人心的变迁之美。
而在临渭区的广袤乡村,发展的步伐也愈加快速,成功举办五期乡创学院培训活动,招募“乡村振兴新村民”26人,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规范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额418.3万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加快葡萄、核桃、猕猴桃、中草药、生猪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成功打造三贤友邦葡萄、绿盛农机等一批示范合作社新样板。“临渭葡萄”品牌价值达到21亿元,临渭猕猴桃“龙珠异果”品牌获评果业振兴百强品牌。硬化通村路91.2公里,新建农村户厕6104户,25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面开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加快推进移风易俗,故市镇东屯村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官道镇伏家村、下邽镇西关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渭南市第一小学
狠抓作风建设 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临渭区以强化激励约束和清廉临渭建设为保障,通过七方面21项重点任务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丰富拓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建设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提供坚强保障,切切实实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里。
2022年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87名,学生人数同比增长2.7%;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好做实一老一小健康服务,积极发展医养结合机构,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素养及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线上招聘活动51场,城镇新增就业60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余人;发放救助资金7651万元,建成日间照料服务中心4个,公租房3500套,公共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一个个有力的举措,落实到百姓的生活里,就是一句句暖心的话:“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现在出行方便了。”“看病就医就业更加方便。”“我们生活的地方就像一个大公园。”“我们老百姓休闲的地方更多了。”……悄然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幸福指数更高了。(李亚晓 冯文静 张卿)